●齊東野語卷六
紹興御府書畫式
解頤
山陵使故事
胡明仲本末
詩用事
王魁傳
向氏粥田
祥瑞
杭學游士聚散
○紹興御府書畫式
思陵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當干戈俶擾之際,訪求法書名畫,不遺餘力。清閒之燕,展玩摹搨不少怠。蓋睿好之篤,不憚勞費,故四方爭以奉上無虛日。後又於榷塲購北方遺失之物,故紹興內府所藏,不減宣政。惜乎鑒定諸人如曹勛、宋貺、龍大淵、張儉、鄭藻、平協、劉炎 【 劉炎 「炎」稗海本、小說本作「琰」。】 、黃冕、魏茂實、任源輩 【 任源輩 「源」原作「原」,據說郛本、小說本及本條後文改。】 ,人品不高,目力苦短。凡經前輩品題者,盡皆拆去,故今御府所藏,多無題識,其源委、授受、歲月、考訂,邈不可求,為可恨耳。其裝褾裁製,各有尺度,印識標題,具有成式 【 具有成式 「成」說郛本、稗海本、小說本作「儀」。】 。余偶得其書,稍加考正,具列於後,嘉與好事者共之,庶亦可想像承平文物之盛焉。
出等真跡法書 【 出等真跡法書 「出等」說郛本、稗海本、小說本作「上等」。下同,不悉出校記。】 。兩漢、三國、二王、六朝、隋、唐君臣墨跡。 【 並係御題僉,各書「妙」字。】
用克絲作樓臺錦褾。 青綠簟文錦裏。
大薑牙雲鸞白綾引首。 高麗紙贉。
出等白玉碾龍簪頂軸。 【 或碾花。】
檀香木桿。 鈿匣盛。
上、中、下等唐真跡。 【 內中、上等 【 內中上等 「中、上」說郛本、稗海本、學津本、小說本作「上、中」。】 ,並降付米友仁跋。】
用紅霞雲鸞錦褾 【 用紅霞雲鸞錦褾 「雲」下原無「鸞」字,據說郛本、稗海本、小說本補。】 。 碧鸞綾裏。
白鸞綾引首。 高麗紙贉。
白玉軸。 【 上等用簪頂,餘用平等 【 餘用平等 「平」說郛本、稗海本、小說本作「頂」。】 。】 檀香木桿。
次等晉、唐真跡。 【 并石刻晉、唐名帖。】
用紫鸞鵲錦褾 【 用紫鸞鵲錦褾 「鵲」說郛本、小說本作「雀」。】 。 碧鸞綾裏。
白鸞綾引首。 蠲紙贉。
次等白玉軸。
引首後贉卷縫用御府圖書印。
引首上下縫用紹興印 【 引首上下縫用紹興印 「引首上」說郛本、小說本作「刻首止」。】 。
鈎摹六朝真跡。 【 並係米友仁跋。】
用青樓臺錦褾。 碧鸞綾裏。
白鸞綾引首。 高麗紙贉。
白玉軸。
御府臨書六朝、羲、獻、唐人法帖 【 御府臨書六朝羲獻唐人法帖 「御府臨書」,說郛本、稗海本、小說本作「御書臨」。】 ,并雜詩賦等。 【 內長篇不用邊道,衣古厚紙 【 衣古厚紙 「衣」,說郛本、稗海本、小說本作「依」。】 ,不揭不背。】
用毬路錦 【 用毬路錦 「毬」說郛本、稗海本、學津本、小說本作「氊」。】 。 衲錦。
柿紅龜背錦。
紫百花龍錦。 皂鸞綾褾等。
碧鸞綾裏。 白鸞綾引首。
玉軸或瑪瑙軸臨時取旨。
內趙世元鈎摹者亦用衲錦褾。
蠲紙贉。 瑪瑙軸。
並降付莊宗古、鄭滋,令依真本紙色及印記對樣裝造。將元拆下舊題跋進呈揀用。
五代、本朝臣下臨帖真跡。
用皂鸞綾褾。 碧鸞綾裏。
白鸞綾引首。 夾背蠲紙贉。
玉軸或瑪瑙軸。
米芾臨晉、唐雜書上等。
用紫鸞鵲錦褾。 紫駞尼裏 【 紫駞尼裏 「駞」說郛本、稗海本、小說本作「絁」。】 。
楷光紙贉 【 楷光紙贉 「楷」稗海本、學津本作「揩」。】 。 次等簮頂玉軸。
引首前後,用內府圖書、內殿書記印。或有題跋,於縫上用御府圖籍印。最後用紹興印。並降付米友仁親書審定,題於贉卷後。
蘇、黃、米芾、薛紹彭、蔡襄等雜詩、賦、書簡真跡。
用皂鸞綾褾。 白鸞綾引首。
夾背蠲紙贉。 象牙軸。
用睿思東閤印、內府圖記。
米芾書雜文、簡牘。
用皂鸞綾褾。 碧鸞綾裏。
白鸞綾引首。 蠲紙贉。
象牙軸。
用內府書印、紹興印。
並降付米友仁定驗,令曹彥明同共編類等第,每十帖作一卷。
內雜帖作冊子。
趙世元鈎摹下等諸雜法帖。
用皂木錦褾。 瑪瑙軸。
或牙軸。
前引首用機暇清賞印,縫用內府書記印,後用紹興印。仍將原本拆下題跋揀用。
六朝名畫橫卷。
用克絲作樓臺錦褾。 青絲簟文錦裏 【 青絲簟文錦裏 「絲」稗海本、學津本作「綠」。】 。 【 次等用碧鸞綾裏。】
白大鸞綾引首 【 白大鸞綾引首 「白大」說郛本、稗海本作「大白」。】 。 高麗紙贉。
出等白玉碾花軸。
六朝名畫掛軸。
用皂鸞綾上下褾。 碧鸞綾引首 【 碧鸞綾引首 原無此句,據說郛本、稗海本、學津本、小說本補。】 。
碧鸞綾託褾。 【 全軸 【 碧鸞綾託褾全軸 本句說郛本、稗海本、小說本作「碧鸞綾託全褾軸」。】 。】 檀香軸桿。
上等玉軸。
唐、五代畫橫卷 【 皇朝名畫同。】
用曲水紫錦褾。 碧鸞綾裏。
白鸞綾引首。 玉軸。
或瑪瑙軸。 【 內下等並謄本用皂褾雜色軸。】 蠲紙贉。
唐、五代、皇朝等名畫掛軸,並同六朝裝褫,軸頭旋取旨。
蘇軾、文與可雜畫。 【 姚明裝造。】
用皂大花綾褾。 碧花綾裏。
黃白綾雙引首。 烏犀或瑪瑙軸。
米芾雜畫橫軸。
用皂鸞綾褾。 碧鸞綾裏。
白鸞綾引首。 白玉軸。
或瑪瑙軸。
僧梵隆雜畫橫軸。 【 陳子常承受。】
樗蒲錦褾 【 樗蒲錦褾 「蒲」學津本作「蒱」。】 。 碧鸞綾裏。
白鸞綾引首。 瑪瑙軸。
諸畫並上用乾卦印 【 諸畫並上用乾卦印 「並」下原無「上」字,據說郛本、稗海本、小說本補。】 ,下用希世印,後用紹興印。
諸畫裝褫尺寸定式。
大整幅上引首三寸。 下引首二寸。
小全幅上引首二寸七分。
下引首一寸九分。 經帶四分。
上褾除打擫竹外,凈一尺六寸五分。
下褾除上軸外,凈七寸。
一幅半上引首三寸六分。
下引首二寸六分。 經帶八分。
雙幅上引首四寸,下引首二寸七分。
上褾除打擫竹外,凈一尺六寸八分。
下褾除上軸桿外,凈七寸三分。
兩幅半上引首四寸二分。
下引首二寸九分。 經帶一寸二分。
三幅上引首四寸四分。
下引首三寸一分。 經帶一寸三分。
四幅上引首四寸八分。
下引首三寸三分。 經帶一寸五分。
橫卷褾合長一尺三寸 【 高者用全幅。】
引首闊四寸五分 【 高者五寸。】
應書畫面僉,並用真古經紙,隨書畫等第取旨。
應六朝、隋、唐出等法書名畫,並御臨名帖,本朝名臣帖,並御書面僉。
內中、下品,並降付書房,令裴禧書。
應書畫橫卷、掛軸,並用雜色錦袋複帕,象牙牌子。
應搜訪到法書墨跡 【 應搜訪到法書墨跡 「法書」原作「書法」,據說郛本、稗海本、小說本改。】 ,降付書房。先令趙世元定驗品第進呈訖,次令莊宗古分揀付曹勛、宋貺、張儉、龍大淵、鄭藻、平協、黃冕、魏茂實、任源等覆定驗訖,裝褫。
應搜訪到名畫,先降付魏茂實定驗,打千字文號及定驗印記進呈訖,降付莊宗古分手裝背。
應搜訪到古畫內,有破碎不堪補背者,令書房依元樣對本臨摹進呈訖 【 對本臨摹進呈訖 「對」原作「將」,據說郛本、稗海本、學津本、小說本改。】 ,降付莊宗古,依元本染古槌破,用印裝造。 劉娘子位並馬興祖謄畫 【 劉娘子位並馬興祖謄畫 「劉」上原空缺一字,學津本作「謄」,說郛本、稗海本、小說本不空。】 。
應古畫如有宣和御書題名,並行拆下不用。別令曹勛等定驗,別行譔名作畫目進呈取旨。
碑刻橫卷定式
定武蘭亭,闌道高七寸六分。
每行闊八分,共二十八行。
樂毅論,闌道高七寸五分。
每行闊六分,共四十三行。
真草千文,闌道高七寸二分。
每行闊八分,共二百行。
智永歸田賦,闌道高七寸二分半。
每行闊八分,共四十四行。
獻之洛神賦,闌道高八寸三分。
每行闊六分,共九行。
枯木賦,闌道高九寸九分。
每行闊九分,共三十九行。
應古厚紙,不許揭薄。若紙去其半,則損字精神,一如摹本矣。
應古畫裝褫,不許重洗,恐失人物精神,花木穠豔。亦不許裁剪過多,既失古意,又恐將來不可再背。
應搜訪到法書,多係青闌道,絹襯背。唐名士多於闌道前後題跋 【 唐名士多於闌道前後題跋 「多」下據說郛本、稗海本、學津本、小說本補「於」字。】 。令莊宗古裁去上下闌道,揀高格者,隨法書進呈,取旨揀用。依紹興格式裝褫。
內府裝褫分科引式格式
粘裁 摺界 裝背 染古
集文 定驗 圖記
按唐藝文志序,載四庫裝軸之法,極其瓌緻。六典載崇文館有裝潢匠五人,即今背匠也。本朝祕府謂之裝界即此事,蓋古今所尚云。
○解頤
匡衡好學,精力絕人,諸儒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蓋言其善於講誦,能使人喜而至於解頤也。至今俗諺以人喜過甚者,云:「兜不上下頦」,即其意也。本朝盛度,以第二名登第,其父喜甚,頤解而卒。又岐山縣樊紀登第,其父亦以喜而頤脫,有聲如破甕。按醫經云:「喜則氣緩,能令致脫頤。」信非戲語也。
○山陵使故事
韓魏公為永昭山陵使,事畢,而英宗不豫,不敢還。至四載,以永厚陵成,復護葬於洛陽。因上疏云:「自唐至於五代,故事山陵使事訖,合行求去。」遂以司徒、兩鎮節鉞,判相州。
元符間,章子厚為永泰山陵使,有作詞戲之云:「草草山陵職事,厭厭罷相情懷。」蓋謂故事當然也。
淳熙間,高宗山陵欲差五使,王季海為首相,殊以為憂。尤延之時為禮官,於是授之以說云:「今此乃攢宮耳,不當置五使。」季海遂倡其說曰:「祖宗全盛,營陵西洛,乃差五使。今權卜會稽,止當差總護使耳。且歲旱,民力何以堪之。」於是止差伯圭充總護使,洪邁充橋道頓遞使。殊不知季海拜高宗朝宰相,本無解罷之嫌,亦一時不深考典故耳。
○胡明仲本末
胡致堂寅字明仲,文定公安國之庶子也。將生,欲不舉。文定夫人夢大魚躍盆水中,急往救之,則已溺將死矣,遂抱以為己子。少桀黠難制,父閉之空閣中,其上有雜木,過數旬,寅盡刻為人形。安國曰:「當思所以移其心。」遂引置書數千卷於其上 【 遂引置書數千卷於其上 「遂」下稗海本無「引」字,「引」津逮本、學津本作「別」。】 ,年餘,悉能成誦,不遺一卷,遂為名儒。
及貴顯,不復為本生母持服,為右正言章夏所劾 【 為右正言章夏所劾 「章夏」宋史卷四三五胡寅傳作「章复」。】 會秦丞相亦惡之,遂謫新州安置。嘗於謫所著讀史管見數千萬言 【 嘗於謫所著讀史管見數千萬言 「千」宋史卷四三五胡寅傳作「十」。】 ,極意譏貶秦氏。如論桑維翰,「雖因耶律德光而相,其意特欲興晉而已,固無挾虜以自重,刼主以盜權之意,猶足為賢」等語甚多。蓋此書有為而作,非徒區區評論也。
及論漢宣帝立皇考廟曰:「既為伯父母、叔父母之後而父母亡,則當降所生父母,而伯父母、叔父母之稱,昭昭然矣。稱謂既如此,則三年之喪,宜降其服朞,又昭昭然矣。稱謂既如此,服喪又如此,則情之主乎內者,隆所當隆,殺所當殺,不敢交奪於幽隱之中,又昭昭然矣。」
其論哀帝議立定陶王後曰:「故為人後者,不顧私親,安而行之,猶天性也。當是時而責為人後者,絕私親之顧,彼反得以旁緣不孝之似而責之。顧私親者,至以孝自居,不顧者,反陷於罪辟。」云云。
其論晉出帝追封敬儒為宋王曰:「服而或加或降者,以恩屈於義也。屈所生之恩,以伸所厚之義,則恩輕而義重矣。恩輕而義重,則所生父母,固可名之曰伯父母、叔父母矣。為此論者,是皆欲借此以自解,然持論太過,所謂欲蓋而益彰,前輩蓋嘗評之,故今詳著始末於此,固非敢輕議先儒也。若夫定陶立後,敬儒封王,紛紛為是無定者,皆父子私心不能自克,互相為欺,以致此耳。若昭陵立英宗為皇子詔曰:『濮安懿王之子,猶朕之子也。』思陵立壽皇為皇子詔曰:『藝祖皇帝七世孫也。』明白洞達,大哉王言,後世安得而擬議之哉。」
○詩用事
糜先生,吴之老儒也,■〈登上廾下〉、弇,皆其子姪行。記問該洽,九經注疏,悉能成誦,場屋之文,未嘗謄藳,為時鄉師 【 為時鄉師 「鄉師」稗海本作「嚮慕」。】 。然垂老連蹇,未嘗預貢士籍。時吴中孚 【 時吴中孚 「中」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仲」。】 【 名惟信號菊潭。】 客吴,能詩,善絕句,糜極稱之,以為不可及。一日,遇諸塗,扣以近作,吴因朗誦傷春絕句云:「白髮傷春又一年,閑將心事卜金錢。梨花瘦盡東風嬾,商畧平生到杜鵑。」糜老至屈膝拜之曰:「子真謫仙人也。老夫每欲效顰,則漢高祖、唐太宗,追逐不少置矣。」蓋前輩服善若此。
陳簡齋嘗語人以作詩之要云:「天下書雖不可不讀,然慎不可有意於用事。」正謂此也。今人或以用事多為博贍,誤矣。
○王魁傳
世俗所謂王魁之事殊不經,且不見於傳記雜說,疑無此事。異聞集雖有之,然集乃唐末陳翰所編,魁乃宋朝人,是必後人勦入耳。
按嘉祐中,進士奏名訖,未御試,京師妄傳王俊民為狀元,不知言之所起,亦不知俊民為何人。及御試,王荊公時為知制誥,與楊樂道共為詳定官。舊制,御試舉人,設初考官,先定等第,復彌之以送覆考再定,乃付詳定。發初考所等以對,覆考如同即已,不同,則詳其程文為定。時荊公以初、覆所定第一人,皆未允當,於行間別取一人為首,楊樂道以為不可,議未決,太常少卿朱從道時為封彌,聞之,謂同舍曰:「二公何用力爭?從道十日前,已聞王俊民為狀元,事必前定,二公徒自苦耳。」既而,二人各以己意進稟,而詔從荊公之請。及發封,乃王俊民也。
後又見初虞世所集養生必用方,戒人不可妄服金虎碧霞丹,乃詳載其說云:「狀元王俊民,字康侯,為應天府發解官,得狂疾,於貢院中嘗對一石碑呼叫不已,碑石中若有應之者,亦若康侯之奮怒也。病甚不省,覺,取書冊,中交股刀自裁及寸,左右抱持之遂免。出試院未久,疾勢亦已平復。
「予與康侯有父祖鄉曲之舊,又自童稚共筆硯,嘉祐中,同試於省場,傳聞可駭,亟自汶拏舟抵彭城。時十月盡矣,康侯亦起居飲食如故,但愔愔不樂,或云:『平生自守如此,乃有此疾。』予亦多方開慰。歲暮,予北歸,康侯有詩送予云:『寒窗一夜雪,紛紛來朔風。之子動歸興,輕袂飄如蓬。問子何所之?家在濟水東;問子何所學?上庠教化宮。行將携老母,寓居學其中。』云云。
「予既去,徐醫以為有痰,以金虎碧霞丹吐之 【 以金虎碧霞丹吐之 「金虎碧霞丹」原作「碧霞金虎丹」,本條前後文均作「金虎碧霞丹」,據改。】 。或謂心藏有熱,勸服治心經諸冷藥。積久,為夜中洞泄 【 為夜中洞泄 「夜」稗海本、學津本作「寒」。】 ,氣脫內消 【 氣脫內消 「內」稗海本、學津本作「肉」。】 ,飲食不前而死。
「康侯父知舒州太湖縣,遣一道士與弟覺民自舒來云:『道士能奏章達上清,及訴問鬼神幽暗中事。』道士作醮書符,傳道冥中語云:『五十年前打殺謝、吴、劉不結案事 【 五十年前打殺謝吴劉不結案事 「年」下原無「前」字,據稗海本補。又「劉」稗海本作「留」。】 。』康侯丙子生,死纔二十七歲,五十年前,豈宿生邪?康侯既死,有妄人託夏噩姓名作王魁傳,實欲市利於少年狎邪輩,其事皆不然。
「康侯,萊州掖縣人。祖世田舍翁,父名弁,字子儀,誦詩登科,為鄆州司理。康侯時十五餘歲,三兄弟隨侍,與予同在鄆學。子儀為開封軍巡判官,康侯兄弟入太學,不三年,號成人。子儀待蘇州崑山闕,來居汶,康侯兄弟又與予在汶學。子儀謫潭州稅,康侯兄弟自潭來貫鄢陵戶。康侯登科為第一。省試前,父雪崑山事,自潭移舒州太湖縣。康侯是年歸舒州省親,次年,赴徐州任,明年,死於徐,實嘉祐八年五月十二日也。
「康侯性剛峭不可犯,有志力學,愛身如冰玉,不知猥巷俚人語。不幸為匪人厚誣,弟輩又不為辨明,懼日久無知者,故因戒世人服金虎碧霞丹,且以明康侯於泉下。紹聖元年九月,漕河舟中記。」
○向氏粥田
楊和王最所鍾愛者第六女,極賢淑。初事趙汝勑,繼事向子豐,居於霅,未有所育,王甚念之。一日,向妾得男,楊氏使祕之,以為己出,且亟報王。王喜甚,即請誥命,輕舟往視之。向氏家知王來,良窘,無策以泥其行。
時王以保寧、昭慶兩鎮節鉞領殿巖,於湖為本鎮。子豐因使人諷郡官往迓之。自郡將以次,皆屬櫜鞬,謹伺於界首。王初以人不知其來,及是聞官吏郊迎,深恐勞動多事,遂中道而返。因厚以金繒花果以遺其女,且撥吴門良田千畝以為粥米,逮今向氏家有崑山粥米莊云。此事得之向氏子孫。
○祥瑞
世所謂祥瑞者,麟鳳、龜龍、騶虞、白雀、醴泉、甘露、朱草、靈芝、連理之木、合頴之禾皆是也。然夷考所出之時,多在危亂之世。今不暇遠引古昔 【 今不暇遠引古昔 「遠」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援」。】 ,姑以近代顯著者言之。
王建父子之據蜀也,天復六年,巨人見青城山,鳳凰見萬歲縣,黃龍見嘉陽江,而甘露、白雀、白鹿、龜龍並見於諸州。武成元年,騶虞見武定,嘉禾生廣昌,麟見壁州,龍五十見於洵陽水中。永平二年,劒州木連理,文州麟見,黃龍見富義江。三年,麟見永泰,白龍見邛江,騶虞見壁山,有三鹿隨之。四年,麟見昌州。通正元年,黃龍見太昌池。瑞物之出,殆無虛歲,而太子元膺以叛死,大火焚其宮室,兵敗於外,政亂於內,終之以身死衍立而國亡。其為瑞徵乃如此耳。
至如政和隆盛之際,地不愛寶,所在奏貢芝草者,動二、三萬本。蘄、黃間,至有一舖二十五里之間,遍野而出。密州山間,至彌滿四野,有一本數十葉,衆色咸備者。太守李文仲,採及三十萬本,作一綱進,即進職,除本道運使。海汝諸郡縣 【 海汝諸郡縣 「海汝」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汝海」。】 ,山石變為瑪瑙,動以千百。伊陽太和山崩,出水晶幾萬斤,皆以匣進京師。長沙、益陽山溪,流出生金數百斤,其間大者一塊重四十九斤。其他草木鳥獸之珍不可一二數。一時君臣稱頌,祥瑞蓋無虛月。然越數歲,而遂罹狄難,邦國喪亂,父子播遷。所謂瑞應,又如此也。
善乎先儒之論曰:「未有喪仁而久者也,未有恃祥而壽者也。」商之王以桑穀昌,以雉雊大。鄭以龍衰,魯以麟弱。白雉亡漢,黃犀死莽,惡在其為符也。世有喜言祥瑞之人,觀此亦可以少悟矣。
○杭學游士聚散
杭學自昔多四方之人。淳祐辛亥,鄭丞相清之當國,朝議以游士多無檢束,羣居率以私喜怒軒輊人,甚者,以植黨撓官府之政,扣閽攬黜陟之權,或受賂醜詆朝紳,或設局騙脅民庶,風俗寢壞。遂行下各州,自試於學,仍照舊比分數,以待類申,將以是歲七月引試為始。會教官林經德對士子上請語微失,於是大閧肆罵。時趙京尹與■委官調停 【 時趙京尹與■委官調停 「■委」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衆教」。】 ,一時但欲求靜,遂許以三百名內,一半取土著,一半取游士,於是乃息。
越數日,宰執奏事,上面諭曰:「近行諸州各試之法,正欲散游學之士。不知臨安府憑何指揮復放外方之人。」趙尹聞之,恐甚,乃移牒,俾游士限日出境 【 俾游士限日出境 「境」原作「齋」,據稗海本、學津本改。】 ,其計始窮。乃為檄文,相率而去,云:「天之將喪斯文,實係興衰之運。士亦何負於國,遽罹斥逐之辜,靜言思之,良可醜也。慨祖宗之立法,廣學校以儲材,非惟衍豐■〈艹巳〉以貽後人,蓋亦隆漢都而尊上國。肆惟皇上,克廣前猷。炳炳宸奎,釐為四學,戔戔束帛,例及諸生。蒙教育之如天,恨補報之無地,但思粉骨,何畏觸喉。直言安石之姦,共惜元城之去,實為公議,不利小人。始陰諷其三緘,終盡打於一網。不任其咎,移過於君,是誠何心,空人之國。鄭僑猶謂毀校不可,而李斯尚知逐客為非,今彼不顧行之,使我何顏居此?厄哉吾道,告爾同盟,毋見義以不為,宜行己而有恥。苟為溫飽,可勝周粟之羞,相與提携,莫蹈秦坑之禍。斯言既出,明日遂行。」
八月朔,乃相率而出,復作文告先聖曰:「斯文將喪,嗚呼天乎!吏議逐客,嗚呼人乎!乘桴浮海,嗚呼聖乎!遯世無悶,嗚呼士乎!敢告。」
又作絕句詩云:「塞翁何必恨失馬,城火可憐殃及魚。一笑出門天萬里,擔頭猶有斥姦書。」
又五言云:「鄭五不去國,金陵深懼君 【 金陵深懼君 「懼」稗海本、學津本作「誤」。】 。校存知必毀,書在已如焚。自是清流禍,非干比黨分 【 非干比黨分 「比」津逮本、學津本作「北」。】 。歸歟雖幸矣,恨未效朱雲。」
又古詩云:「上書如啜盧仝茶,直論國體寧無譁。依然茅葦縱橫斜,鍾山老柏林槎牙 【 鍾山老柏林槎牙 「林」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休」。】 。嗚呼世事如絲蔴,食肉者口徒咿哇。鬼蜮空含射影沙,逐客令下堪吁嗟。識者將謂秦得邪,淳祐寖不知瑞嘉。邪人剛指正人邪,時有引喙鳴靈鴉。失脚奇禍遭羅罝 【 失脚奇禍遭羅罝 「失脚」稗海本作「天降」。】 ,尼山草木枯無華。奄奄山鬼相揄揶,我今束書歸天涯,不惜一去惜國家。」
於是京尹待罪,兩教官各降一資,而陳顯伯、鄭雄飛方以公道自任,且欲收譽士林,乃相繼上疏,欲復其舊。而賈似道居淮閫,至以游士欲渡淮以脅上必從。而理宗以周粟秦坑等語怒未解,深不然之。至開慶己未,吴丞相潛再登揆席,首欲收士心復舊法,會去不果。戴慶炣以參樞輪筆 【 戴慶炣以參樞輪筆 「輪筆」稗海本作「軸畢」。】 ,竟作指揮,許京庠有籍無分人引試一次,於是漸復雲集矣。
●齊東野語卷七
鴟夷子見黜
王敦之詐
贈雲貢雲
出師旗折
朱氏陰德
畢將軍馬
洪君疇
謝惠國坐亡
洪端明入冥
野婆
王宣子討賊
○鴟夷子見黜
吴江三高亭祠鴟夷子皮、張季鷹、陸魯望。而議者以為子皮為吴大讐,法不當祀。前輩有詩云:「可笑吴癡忘越憾,却誇范蠡作三高。」又云:「千年家國無窮恨,只合江邊祀子胥。」蓋深非之。
後有戲作文彈之者云:「匿怨友其人,丘明所恥,非其鬼而祭,聖經是誅。今有竊高人之名,處衆惡之所 【 處衆惡之所 本句稗海本作「犯衆心之惡」。】 ,有識之士,莫不共憤,無知之魂,豈當久居。」又云:「范蠡,越則謀臣,吴為敵國。以利誘太宰嚭,而脫彼勾踐,鼓兵却公孫雄,而滅我夫差。既遂厥謀,反疑其主。鄙君如烏喙,累大夫種以伏誅,目己曰鴟夷,載西施子而潛遁。」又云:「如蠡者,變姓名為陶朱,詭蹤跡於江海,語其高節則未可,謂之智術則有餘。假扁舟五湖之名,居笠澤三高之首。況當此無邊勝境之土,豈應著不共戴天之讎。」云云。
鴟夷之見黜於吴,宜也。而史越王判紹興日,作會稽先賢祠,亦復黜之不得在高士之列。其說云:「或謂鴟夷子皮之決,賀季真之高,而不得名高士,何也?嗚呼!予於是豈無意哉!夫貴於士者,進退不失禮義,彼子皮去國之遺言,有人臣所不忍。而季真阿時所好,黃冠東歸,又使李林甫輩,祖餞賦詩,予見其辱,未見其榮也。使子皮居嚴子陵之上,季真寘張子同之列,則有不可者。故具述之,覬來者知予之不敢苟,而高士之尤可貴也。」嗚呼!子皮既不容於吴,又不齒於越,千古之下,至無容身之地,公論至後世而定,亦可畏哉。是以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況君臣之際乎?司馬公修通鑑,而不取屈原離騷之事,正此意也。余感其事,故書之,以為異世之戒云。
○王敦之詐
王敦初尚武帝女武陽公主。如厠,見漆箱盛乾棗,本以塞鼻。王謂厠上亦下果食,遂至盡食。既還,婢擎金藻盆盛水 【 婢擎金藻盆盛水 「盆」上原有「盤」字,據稗海本、學津本刪。】 ,瑠璃盌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飲之,謂是乾飲,羣婢莫不掩口而笑之。
他日,又至石季倫厠。十餘婢侍列,皆麗服藻飾。置甲煎粉、沉香汁之屬,無不畢備,又與新衣著令出。他客多羞不能如厠,敦獨脫故衣著新衣,神色傲然。羣婢相謂曰:「此客必能作賊。」
一王敦耳,何前惷而後倨邪?乾棗、澡豆,亦何至誤食而不悟。至季倫之厠,則倨傲狠愎之狀始不可得而掩矣。則知敦前之誤,直詐耳。王荊公誤食魚餌,亦近似之。人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姦大慝,吾於敦,重有感焉。
○贈雲貢雲
陶通明詩云:「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雲,固非可持贈之物也。
坡翁一日還自山中,見雲氣如羣馬奔突自山中來,遂以手掇開籠,收於其中。及歸,白雲盈籠,開而放之,遂作攓雲篇云:「道逢南山雲,歘吸如電過。竟誰使令之,衮衮從空下。」又云:「或飛入吾車,偪仄人肘胯,搏取置笥中,提携反茅舍。開緘仍放之,掣去仍變化。」然則雲真可以持贈矣。
宣和中,艮嶽初成,令近山多造油絹囊,以水濕之,曉張於絕巘危巒之間,既而雲盡入,遂括囊以獻,名曰「貢雲」。每車駕所臨,則盡縱之,須臾,滃然充塞,如在千巖萬壑間。然則不特可以持贈,又可以貢矣。併資一笑。
○出師旗折
賈師憲平章,德祐乙亥正月十六日,親總大軍,督師江上,禡祭於北關外,而大帥之旗,適為風所折,識者駭之,而一時游幕之賓,反傅會為吉讖。
夷考往昔,若春秋時,晉侯、楚人戰於城濮,晉中軍風於澤,亡大斾之左旃。晉安帝元興二年,桓玄篡位於姑熟,百僚陪列,儀衛整肅,而龍旂竿折。成都王頴以陸機督諸將討長沙王,臨戎而牙旗折。趙王倫即帝位,祠太廟,適遇大風,飄折麾蓋。王澄為荊州刺史,率衆軍將赴國難,而飄風折其節柱。齊文宣至鄴受魏禪,孝昭上省,旦發領軍府,大風暴起,壞所御車幔。哥舒翰守潼關,天子御勤政樓臨送,師始東,先驅牙旗觸門墮涯 【 先驅牙旗觸門墮涯 「涯」原作「注」,據稗海本改。】 ,旄竿折。鄭注赴鳳翔,出都門,旗竿折。宣和間,童貫出師,而牙旗竿折,時蔡攸為之副,自建少保節度使及宣撫副使二大旗於後,竟為執旗卒盜竄而去。端平入洛之師,全子才帥旗亦為風所折,無非亡身敗軍之徵也。
按真人水鏡經云:「凡出軍立牙,必令堅完,若折,則將軍不利。」蓋牙,即旗也。又玉曆通政經云:「軍行,牙竿旗幹折者,師不可出,出必敗績。」蓋旗者,一軍之號令也,安有旗折而為祥者乎?
獨有武王伐紂,大風折蓋。及劉裕擊盧循,將戰,而所執麾竿折,旛沈於水。衆咸懼,裕笑曰:「昔覆舟之役,亦如此,勝必矣。」乃大破循軍。哥舒曜討李希烈,帝祖於通化門,是日牙竿折。時以曜父翰昔出師有此而敗,甚憂之,而曜竟收汝州,擒周晃。所謂吉者,止此三事,然亦偶耳。
○朱氏陰德
朱承逸居霅之城東門,為本州孔目官,樂善好施。嘗五鼓趨郡,過駱駝橋,聞橋下哭聲甚哀,使僕視之,有男子携妻及小兒在焉。扣所以,云:「負勢家錢三百千,計息以數倍 【 計息以數倍 「以」,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已」。按「以」亦可作已經講,於文義亦通。】 。督索無以償,將併命於此。」朱惻然,遣僕護其歸,且自往其家,正見債家悍僕,羣坐於門。朱因以好言諭之曰:「汝主以三百千故,將使四人死於水,於汝安乎?幸吾見之耳。汝亟歸告若主,彼今既無所償,逼之何益!當為代還本錢,可亟以元券來。」債家聞之,慚懼聽命,即如數取付之。其人感泣,願終身為奴婢,不聽,復以二百千資給之而去。
是歲,生孫名服。熙寧中,金榜第二人 【 熙寧中金榜第二人 「中金」原作「余中」,據稗海本、學津本及宋史卷三四七朱服傳改。】 ,仕至中書舍人。次孫肱,亦登第,著名節,即著南陽活人書者。服子彧,即著萍洲可談者,遂為吾鄉名族焉。
天之報善,昭昭也如此。
○畢將軍馬
畢再遇,兖州將家也。開禧用兵,諸將多敗事,獨再遇累有功。金虜認其旗幟即避之。屢遷至鎮江都統制、揚州承宣使、驍衛上將軍。後以老病致仕,始居於霅。
有戰馬,號黑大蟲,駿駔異常,獨主翁能御之。再遇既死,其家以鐵絙羈之圉中。適遇嶽祠迎神,聞金鼓聲,意謂赴敵,於是長嘶奮迅,斷絙而出。其家慮傷人,命健卒十餘,挽之而歸。因好言戒之云:「將軍已死,汝莫生事累我家。」馬聳耳以聽,汪然出涕,喑啞長鳴數聲而斃。嗚呼!人之受恩而忘其主者,曾異類之不若,能不愧乎?
○洪君疇
近世敢言之士,雖間有之,然能終始一節,明目張膽,言人之所難者,絕無而僅有,曰溫陵洪公天錫君疇一人而已。方寶祐間,宦寺肆橫 【 宦寺肆橫 「肆」原作「四」,據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簸弄天綱,外閫朝紳,多出門下,廟堂不敢言,臺諫長其惡,或餌其利,或畏其威,一時聲燄,真足動搖山嶽,回天而駐日也。
乙卯元正,以公為御史,公來自孤遠,時莫知為何如人。首疏以正心格君為說,且曰:「臣職在憲府,不惟不能奉承大臣風旨,亦不敢奉承陛下風旨。」固已聳動聽聞矣。次月,囊封言:「古今為天下患者三:宦官也,外戚也,小人也。謹按入內內侍省東頭供奉官幹辦內東門司董宋臣,宦寺之貪黠者也。並緣造寺,豪奪民田,密召倡優,入褻清禁, 【 先是,正月內呼營妓數輩入內祗應。】 摟攬番商,大開賄賂。不斥宋臣,必為聖德之累。將作監謝堂,外戚之貪黠者也。狠愎之性,善於凌物 【 善於凌物 「善」津逮本、學津本作「喜」。】 ,攫拏之狀,旁若無人。不曰『以備中殿宣索』,則曰『當取教旨豁除』。椒德令芳,天下備頌,不去一堂,必為宮闈之累。集英殿修撰、知慶元府厲文翁,小人之無忌憚者也。神臯流毒,屢玷抨彈,藉衣錦威,行攫金術。今又移其剝越者剝鄞矣!然民敢怨而不敢言者,以其依憑邸第耳。不去文翁,必為王邸之累。臣恐社稷之憂,不止累陛下,累宮闈,累王邸而已。乞將宋臣逐出,堂姑予祠,文翁罷黜,臣雖九隕不悔。」
疏上兩日不報,君疇徑出江干待罪。於是中書牟子才存叟、右史李昂英俊明,交章留之,乞行其言。乃令堂自陳乞祠,除職予郡,宋臣自乞解罷,令首尾了日解職,文翁別與州郡差遣。仍命臺臣吴燧勉回供職。
會立夏日,天雨塵土,奏乞屏絕私邪,休息土木,以弭天災。又案少監余作賓 【 又案少監余作賓 「少」下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有「司」字。】 、后戚謝奕懋。至五月,復疏都知盧允升、門司董宋臣及內司諸吏,怙勢作威,奪民田,伐墓木等事。盡言不諱,直擣其姦。疏留中不下,止令尚書省契勘內司爭田伐木等事,及罷內司諸吏職事而已。公論為之抑鬱。
大宗丞趙崇嶓上時相謝方叔惠國書,略云:「竊惟今日閹寺驕恣特甚。宰執不聞正救,臺諫不敢誰何。一新入孤立之察官,乃銳意出身攻之,此豈易得哉!側耳數日,寂無所聞。公議不責備於他人,而責備於光範。不然,倉卒出御筆某人除少卿,亦必無可遏之理也,大丞相不可謂非我責也。丞相得君最深,名位已極,儻言之勝,宗社賴之,言之不勝,則去,去則諸君子必不容不爭,是勝亦勝,負亦勝,況未必去邪?」謝君得書有赧色。翌日,果有御筆洪天錫除大理少卿,而公去國矣。
太學生池元堅上書 【 太學生池元堅上書 「池」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沈」。】 ,數二璫之罪,乞留君疇。且曰:「天錫左遷,豈非罰其不當言宦官之過耶?李衢、朱應元之分察,豈非諭其不復言宦寺之意耶?王埜、程元鳳同日超遷,胡大昌、丁大全之並遷臺長,豈非賞其不敢言宦官之功耶?陛下喜羣臣之默默,憤天錫之嘵嘵,左遷以逐之,於天錫何損?緘默受賞者,獨無愧乎?」
既而三學亦皆有書。常丞趙崇潔敏可書,略云:「譬如一家之中,強奴悍僕,作姦犯罪,為人子者,泣涕而告,父母反逐其子而留其僕。今臺臣爭之不勝,則諸閹所畏者誰歟!」
左史李俊明再有封事,言:「北司洋洋得志,蔑視南衙,將至於不可控制之地矣。」姚宗卿希得暫兼夕郎,遂繳吴燧儀曹之除,謂近者天錫拜疏留中,燧謂天錫曰:「今日之事,留則俱留,去則俱去。」既聞有疏,遂變前言曰:「吾不挈家,不喪女,不憚暑,則可俱去,今當奈何?負天錫,所以負陛下也。」
謝集賢一疏自解云:「臣自班行,叨塵相位,一命已上,皆出親擢。賦性僻介,素不與內侍往還,應干文字,悉由通進司投進,自知潔其身,而袖手旁觀之人,往往察臣之所避而趨之。比者天錫又論二璫。恭聞聖訓,以為爭田伐木皆王槦舊事 【 皆王槦舊事 「槦」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礻庸〉」。】 。臣費盡心力,上則忠告陛下,量作處分,下則彌縫事體,安恤人言。不謂下石之人,撰造言語,鼓弄宦寺,曰:『天錫攻汝,相君之意也,相君許其弟除朝士而嗾之也。』既誣臣以教天錫攻內侍之事,又誣臣以啟陛下遷天錫之說,必欲醜詆臣於不可辨白之地。但臣分量已盈,歸老山林,正其時矣。從此為宰相者,必將共宦寺結為一片,天下皆在籠絡中矣。惟望陛下早正右席之拜,使臣亟釋重負,退延殘生,實出保全之賜。」御筆慰之曰:「但安素志,奚足深辨。」越數日,除天錫太常少卿,而君疇已在汶上矣。
朱應元既為御史,月課乃首劾李俊明,公論大不平。同舍生作書責之,略曰:「溫陵洪公出臺,以執事繼之者,正謂其平時負骯髒之譽。法筵之初疏,莫不延頸以聽,乃及文溪之左螭,時煥之倉節,豈以其近言二璫頗忤上意,而時煥與洪有瓜葛,亦二璫所惡者邪?信然,則執事之志荒矣。二璫之橫,三尺童子,恨不嚙之,洪公因衆怨,出死力以攻之 【 出死力以攻之 「力」下原無「以」字,據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補。又「攻」原作「決」,據稗海本、小史本改。】 。貂璫逐臺諫,豈人主之本心哉!執事昧於所擇,不知所得幾何,所失如是之大也。」
時方逢臣君錫在館閣,亦上廟堂書,勸以去就力爭,而謝相不能用。
公論既不能勝,二孺乃簧譖於上,謂:「內司爭田伐木詞訟,皆臺吏受賄以強察官之判,所以上罔聖聽,況臺吏之家資極富,若使簿錄其家,儘可上裨國計。」於是竟降宣諭指揮,令諫官丁大全追上御史臺,點檢楊升 【 點檢楊升 「升」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昇」。】 、金永隆、楊叔茂,牒送臨安府根勘,籍沒家財,各行黥配,以快其憤焉。初意欲令臺胥妄供以污君疇,賴上察其姦而止。大全竟以治吏之功,躐除副端。
未幾,謝相罷,而二孺猶未大快其意。復厚賂太學率履齋上舍生林自養,裁書投匭,以攻謝相為名,力詆君疇云:「竊見洪天錫之分察,出自陛下親擢。不能為觸邪豸為指佞草,專以能攻上身為急務,以剪除上左右以立名,以奉承風旨為大耐官職 【 以奉承風旨為大耐官職 「奉」上原無「以」字,據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補。】 。棘卿左遷,所以正捨豺問貍之罪。內侍縱曰有過,使得賢宰相以制之,又何患焉?天錫之去,乃翦方叔之羽翼,豈怒其埽除二孺哉!人但見天錫言事而遷他官,則曰:『此劾內侍之過也。』吴燧以改除致繳,則曰:『此天錫之薦主也。』李昂英以月評被論,亦曰:『此天錫之救兵也。』甚而臺省之胥,贜盈惡貫,以置典憲,亦曰:『為內侍泄寃也。』貪繆之相,誤國殄民,逐之已晚,亦曰:『為內侍翻本也。』一犬吠形,百犬吠聲。向者李昂英直前奏劄,嘗謂天錫為方叔私人矣。游攻內侍 【 游攻內侍 「游」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洊」。】 ,實出方叔指嗾之,而欲撓亂聖心耳。欲乞將方叔亟正典刑,使天下明知宰相臺諫之去,出自獨斷,於內侍初無預焉。」
於是學舍鳴鼓攻之,且上書以聲自養之罪。復申前廡,備申公堂,乞行重罰。遂從第一等規屏斥,盡除學籍,毀抹綾紙備榜監學曉諭,而朝旨亦有聽讀指揮。雖紛紛若此,曾不傷二孺之毫毛。至庚申歲,吴丞相柄國,始以外祠斥焉。
景定辛酉,起君疇為廣東計使。甲子八月,以大蓬召,不就。十一月,度宗即位,首除為侍御史兼侍讀。明年六月,上封事,力陳公田、關會之弊。七月,改除工部侍郎,兼直學士院,兼侍讀,公力辭。旋畀職名帥閩焉。
公在閩閫日,嘗書桃符云:「平生要識瓊崖面,到此當堅鐵石心。」蓋其剛勁之氣,未嘗一日少沮也。
○謝惠國坐亡
謝方叔惠國,自寶祐免相歸江西寓第,從容午橋泉石凡一紀餘。
咸淳戊辰,朝會慶壽,為子姪親友所誤,萃先帝宸翰為巨帙,曰寶奎錄,侑以自製丹砂、金器、古琴之類以進。當國者以為有意媒進,嗾言官後省交攻之,削其封爵,奪其恩數,且劾其姪常簿章,壻江州倅李鉦、客匠簿呂圻,至欲謫之遠外,禍且不測。荊閫呂武忠文德,平時事公謹,書緘往來,必稱恩府,而自書為門下使臣。至是一力回護,幸而免焉。
壬申正月,公燕居無他,忽報雙鶴相繼而斃,公喟然嘆曰:「鶴既仙化,余亦從此逝矣。」於是區處家事,凡他人負欠文券,一切焚之。沐浴朝衣,焚香望闕遙拜,次詣家廟祝白,招親友從容敍別,具有條理。遂大書偈曰:「罷相歸來十七年,燒香禮佛學神仙。今朝雙鶴催歸去,一念無慙對越天。」瞑目靜坐,須臾而逝。遺表來上,特旨盡復元官,恩數贈恤加厚焉。生死之際,亦近世諸公之所無也。
○洪端明入冥
洪燾仲魯,忠文公咨夔次子也。嘉熙丁酉,居憂天目山,素有元章愛石之癖 【 素有元章愛石之癖 「元」原作「奇」,據稗海本、學津本及宋史卷四四四米芾傳改。】 ,而山中所產亦秀潤,不減太湖、洞庭。
村僕駱老者,專任搜抉之役。會族叔璞假畚臿鋤斧,將為築室用,駱掌其事,擇刓鈍數事付之。璞怒其輕己,率其子槱共毆之,至斃,是歲中元日也。洪公力與維持,泯其事。璞素豪獷,持一邑短長。邑令王衍,婺安人,惡其所為,廉得之,遂收璞父子及血屬於獄。洪公亦以曾任調停,例追逮,良窘。時,王實齋遂守吴,契家亟往求援,王為宛轉趙憲崇揮,改送餘杭縣獄,具以主僕名分,因鬬而死,璞止從夏楚,槱僅編置贖銅而已 【 槱僅編置贖銅而已 「贖」津逮本、學津本作「續」。】。
明年戊戌中元,洪公方奏厠,忽覩駱老在厠云:「近山雨後出數石,巉秀可愛,主人幸一觀之。」洪倉卒忘其死,往從其行,纔跬步間,覺此身已在檐楹間。稍至一土神廟,便有四力士自廟中出,挾之空行,其去甚駛。天昬昬如昧爽,足下風濤澎湃聲可恐,意非佳境。反顧駱曰:「既若此,何不告我?」駱曰:「勿恐,畧至便可還也。」稍前,一河甚闊,方念無津梁可度,則身已達彼岸。又見數百人掩面趣右而去。自此冥行如深夜。忽曛黑中,一山橫前,有竅如月,數百人皆自此入,心方疑異,而身亦度竅矣。到此,足方履地。既前,復有一河,污濁特甚,僧尼道俗汨沒其間,至此,方悟為入冥,心甚悲恐。
稍前,頗有人居,蕭疎殊甚。又前,有宮室軒敞巍聳,四垂簾幕,庭下列緋綠人獄卒甚衆,儼如人間大官府,初無所謂阿旁牛頭也。右廡絕昬黑,隱隱見荷校箠楚者甚苦 【 隱隱見荷校箠楚者甚苦 「校」稗海本作「杖」,津逮本、學津本作「枷」。】 。其外小庭中,一黑蟒大與庭等,仰視一燈,悲鳴無度。洪所立左廡,則微明若欲曙時。微聞其傍喃喃若誦經聲。洪平日不喜此,方窘懼中,亦慢隨其聲誦之。庭中人忽起立怒視,而殿上簾盡捲。有綠衣者出,坐東向,緋衣者坐西向,最後金紫人居中。庭下綠衣吏抱文書而上,高唱云:「洪某枉法行財,罪當死。」洪懼甚,不覺身已立庭下。漫答云:「為叔解紛,初非枉法。」金紫人怒曰:「此人間譁詞,安得至此。」洪曰:「死不辭。然有三說;璞,叔也,駱,僕也。不忍以僕故置叔於辟,一也;駱無子,妻貧老無以養,使璞資之終其身,二也;且駱妻自謂一經檢驗,永失人身,意自不欲,非強之和,三也。」金紫人始首肯云:「為叔解紛,初非枉法,此說有理,可供狀來。」便有紙筆在前,直書其說以呈。金紫人怒方霽曰:「可與駱氏立後」,且命綠衣導之以回。轉盼間,駱之父母皆在焉。途中,因扣綠衣所見大蟒為何物?厲聲答云:「此開邊喜殺之人也。」稍前,見數十百人持騾馬皮而來,又扣之,曰:「此受生回也。」又見獄吏持刀杖,驅百餘人自西而來。其中有洪氏族長為僧者曰燁闍黎 【 其中有洪氏族長為僧者曰燁闍黎 「燁」學津本作「煜」。】 ,亦在焉。方疑之,燁忽呼曰:「三十哥 【 仲魯第行。】 安得在此!」為所驅卒擊其首粉碎,回視之,仍復完矣。因扣綠衣云:「人間何事最善?」綠衣舉手加額曰:「善哉問!忠孝為先,繼絕次之,戒殺又次之。」又問何罪最重?曰:「開邊好殺罪重,豪奪次之 【 或謂其說尚多。」】 因問金紫者何人?拱手對曰:「商公飛卿 【 字翬仲,乾淳間從官。」】 復扣平生食祿,遂於袖中出大帙示之,己姓名下,其字如蟻,不能盡閱。後註云:「合參知政事。以某年、月、日姦室女某人,某日為某事,降祕閣修撰轉運副使。」洪悚然淚下曰:「奈何?」綠衣曰:「但力行好事。」且言:「某亦人間人,任知池州司戶,溺死。陰間錄其正直,得職於此。」稍前,至大溪,有橋如魚網,心疑其異,而身已度矣。又前,溪亦大,綠衣推墮之,恍然而寤,則死已三日矣。妻子環立於側,特以心微煖,口尚動,未就歛耳。
後一歲,璞亦入冥,覺身墮鐵網中。見鄰院僧行昭立庭下,主者詰責曰:「汝為僧,乃專以殺生為事,何邪?」昭曰:「殺生乃屠者黃四,某不過與之庖饌耳。」亟問黃四,無異辭,乃訊二十而去。方窘懼間,忽傳呼都天判官決獄,視之,則忠文公也。璞號泣求救,公曰:「汝殺人,何所逃罪,然未應爾也。」恍然身已出網外而甦。
後行昭以營橋立積木上敗足,呻吟痛楚者三歲而殂,璞亦未幾死。後洪公於庚申歲首,以祕撰兩浙漕召。憶向所見,心甚恐,後亦無他,官至文昌端明殿學士。晚雖齟齬,然竟享上壽而終,豈非力行好事所致乎?
此事洪公常入梓以示人。余向於先子侍旁,親聞伯魯尚書言甚詳。後會其猶子憲使起畏立 【 後會其猶子憲使起畏立 「立」上稗海本、學津本有「乂」字。】 ,復詢顛末書之。
○野婆
邕宜以西,南丹諸蠻皆居窮崖絕谷間。有獸名野婆,黃髮椎髻,跣足裸形,儼然一媼也。上下山谷如飛猱,自腰已下,有皮纍垂蓋膝若犢鼻,力敵數壯夫,喜盜人子女。然性多疑畏罵,已盜,必復至失子家窺伺之,其家知為所竊,則積鄰里大罵不絕口,往往不勝罵者之衆,則挾以還之。其羣皆雌,無匹偶,每遇男子,必負去求合。
嘗為健夫設計擠之大壑中,展轉哮吼,脛絕不可起。徭人集衆刺殺之,至死,以手護腰間不置。剖之,得印方寸,瑩若蒼玉,字類符篆不可識,非鑴非鏤,蓋自然之文,然亦竟莫知其所寶為何用也。周子功,景定間使大理,取道於此,親見其所謂印者。
此事前所未聞,是知窮荒絕徼,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未可以見聞所未及,遂以為誕也。後漢郡國志引博物記曰:「日南出野女,羣行不見夫,其狀皛且白,裸袒無衣襦。」得非此乎?博物記當是秦漢間古書,張茂先蓋取其名而為志也。
○王宣子討賊
王佐宣子帥長沙日,茶賊陳豊嘯聚數千人 【 茶賊陳豊嘯聚數千人 「豊」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豐」。】 ,出沒旁郡,朝廷命宣子討之。時馮太尉湛謫居在焉,宣子乃權宜用之。諜知賊巢所在,乘日晡放飯少休時,遣亡命卒三十人,持短兵以前,湛自率百人繼其後 【 湛自率百人繼其後 「百」上稗海本、學津本有「五」字。】 ,徑入山寨。豊方抱孫獨坐,其徒皆無在者。卒覩官軍,錯愕不知所為,亟鳴金嘯集,已無及矣,於是成擒,餘黨亦多就捕。
宣子乃以湛功聞於朝,於是湛以勞復元官,宣子增秩。辛幼安以詞賀之,有云:「三萬卷,龍頭客,渾未得文章力。把詩書馬上,笑驅鋒鏑。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蟬元自■〈兜,金代儿〉鍪出。」宣子得之,疑為諷己,意頗銜之。殊不知陳後山亦嘗用此語送蘇尚書知定州云 【 亦嘗用此語送蘇尚書知定州云 「定」稗海本作「常」。】 :「枉讀平生三萬卷,貂蟬當復坐■〈兜,金代儿〉鍪。」幼安正用此。然宣子尹京之時,嘗有書與執政云:「佐本書生,歷官處自有本末,未嘗得罪於清議。今乃蒙置諸士大夫所不可為之地,而與數君子接踵而進,除目一傳,天下士人視佐為何等類?終身之累,孰大於此!」是亦宣子之本心耳。
●齊東野語卷八
張魏公二事
羅春伯政事
庯峭
許公言
士子訴試
趙德莊誨後進
朱墨史
蘇大璋
徐漢玉
韓慥奇卜
以賦罷相
小兒瘡痘
曹西士上竿詩
昌化章氏
吳季謙改秩
作邑啟事
齋不如葷必變食
二李省詩
宗子請給
鄭安晚前讖
趙僉判花字樣
一府三守
六么語調
香炬錦茵
登聞鼓
義絕合離
熊子復
鄭時中得官
詩詞祖述
嘲覓薦舉
○張魏公二事
高宗視師金陵,張魏公為守,楊和王領殿前司。有卒夜出,與兵馬都監喧競,卒訴之,公判云:「都監夜巡,職也,禁兵酉點後不許出營,法也,牒宿衛司照條行。」楊不得已斬之。
又嘗詣學,士有投牒者 【 士有投牒者 「士」下,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有「子」字。】 ,視之,則爭博也 【 則爭博也 「博」下,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有「進」字。按「博進」指賭博所輸的財物,依下文「士子爭財於學校」之語觀之,當以作「博進」於文義為明確。】 。即判云:「士子爭財於學校,教化不明,太守罪也。當職先俸半月,牒學照規行。」教官大窘,引去。
○羅春伯政事
羅點春伯為浙西倉攝平江府。忽有故主訟其逐僕欠錢者,究問雖得實,而僕黠甚,反欲汙其主,乃自陳嘗與主饋之姬通,既而物色,則無有也。於是遂令僕自供姦狀,甚詳,因判云:「僕既欠主人之錢,又且汙染其婢。事之有無雖未可知,然其自供罪狀已明,合從姦罪定斷,徒配施行。所有女使,候主人有詞日根究。」聞者無不快之。
○庯峭
魏收有「逋峭難為」之語,人多不知其義。熙寧間,蘇子容丞相奉使契丹,道北京。時文潞公為留守,燕欵從容,因扣逋峭之義。蘇公曰:「向聞之宋元憲云:『事見木經。』蓋梁上小柱名,取其有折勢之義耳。」乃就用此事作詩為謝云:「自知伯起難逋峭,不及淳于善滑稽。」
而齊、魏間以人有儀矩可喜者,則謂之庯峭。集韻曰:「庯庩,屋不平也。庯,奔模反;庩,同都反。今造屈勢有曲折者,謂之庯峭云。」二字與前義亦近似。今京師指人之有風指者,亦謂之波峭。雖轉庯為波,豈亦此義耶?
○許公言
安定郡王子濤,字仲山。在京師時,其兄子沖喜延道流方士。有許公言者,能以藥為黃金。其人皎然玉樹,有小鑪,高不盈尺。以少藥物就掌中調之,納火中,須臾精金也。謂仲山曰:「如何?」仲山曰:「畢竟只是假。」許愕然,拊其背曰:「善自愛。」
越數日,告子沖別,挽留不可。將出門,邀仲山耳語,首言:「君兄且死矣。君手有直紋,未可量,但早年亦困,宜順受之,壽可至六十九。人壽脩短,視其操行。上帝所甚惡者貪,所甚靳者壽,人能不犯其所甚惡,未有不得其所靳者。君能不忘吾言,可至七十九,持之益謹,更可至八十九,外此,非吾所知也。」仲山問其行何之,曰:「中原將亂,吾入蜀耳。」
未數月,子沖一夕無疾而亡。踰年,金入寇,仲山負其母以南,晝伏宵行,數阽於危,僅行脫。平生守許之戒不渝。晚而襲爵,年八十七乃終。克家端明,乃其曾孫也。
○士子訴試
王希呂仲衡知紹興郡 【 王希呂仲衡知紹興郡 「希」津逮本作「常」。按宋史卷三八八有王希呂傳,云:「淳熙五年…知紹興府…治郡百廢俱興,尤敬禮文學端方之士。」當即係此人,但本傳作字「仲行」,又與此異。特記於此,以作參考。】 ,舉進士。有為二試卷,異其名,皆中選。黜者不厭,譁然訴之。王呼其首問曰:「爾生幾何年,凡幾試矣?」衆謂憐其潦倒,則皆以老於場屋對。王曰:「曾中選否?」曰:「正為累試皆不利也。」王忽作色曰:爾曹累試不一得,彼一試而兩得,尚敢訴耶!」叱而出之。
○趙德莊誨後進
趙忠定汝愚初登第,謁趙彥端德莊。德莊故餘干令,因家焉。故與忠定父兄游,語之曰:「謹毋以一魁寘胸中。」又曰:「士大夫多為富貴誘壞。」又曰:「今日於上前得一二語獎諭,明日於宰相處得一二語褒拂,往往喪其所守者多矣。」忠定拱手曰:「謹受教。」前輩於後進如此。
○朱墨史
紹聖中,蔡卞重修神宗實錄,用朱黃刪改。每一卷成,輒納之禁中。蓋將盡泯其迹,而使新錄獨行。所謂朱墨本者,世不可得而復見矣。
及梁師成用事,自謂蘇氏遺體,頗招延元祐諸家子孫若范溫、秦湛之徒。師成在禁中見其書,為諸人道之。諸人幸其書之出,因曰:「此亦不可不錄也。」師成如其言。及敗沒入,有得其書,攜以渡江,遂傳於世。
○蘇大璋
三山蘇大璋顒之,治易有聲。戊午鄉舉,夢為第十一人,數為人言之,以為必如夢告。既試,將揭榜,同經人訴於郡,謂其自許之確如此,必將與試官有成約,萬一果然,乞究治之。及申號至第十一名,果易也。
帥攜此狀入院,遍示考官,謂:「設如此言,諸公將何以自解?不若以待補首卷易之。」衆皆以為然。既拆號,則自待補為正解者,大璋也;由正解而易為待補者,乃投牒之人也。次年,蘇遂冠南宮。此與王俊民事相類。
○徐漢玉
永嘉徐宣字漢玉 【 永嘉徐宣字漢玉 「宣」稗海本、學逮本作「瑄」。】 。治周成子獄,無所枉,自知必得罪,束擔俟命。忽夢神人驅之使去,答曰:「吾分宜去,不待驅逐,但未知當往何所?」神曰:「汝得嚴州。」覺與家人言:「夢真妄耳。吾得罪必南遷,安得在畿乎 【 安得在畿乎 「在」下稗海本有「近」字。】 ?」已而謫道州,又徙象州。行至來賓縣,得圖經視之,唐嚴州也。歎曰:「吾其不返乎?」果終焉。
○韓慥奇卜
紹興末,有韓慥者,賣卜於臨安之三橋,多奇中。庚辰春,曾侍郎仲躬、呂太史伯恭至其肆,則先一人在焉。問其姓,宗子也。次第談命;首言趙可至郡守,却多貴子,不達者亦卿郎。次及曾,則曰:「命甚佳,有家世,有文學,有政事,亦有官職。只欠一事,終身無科第。」次至呂,問何幹至此?呂曰:「赴試。」曰:「去年不合發解,今安得省試?」曰:「赴詞科。」曰:「却是詞科人,但不在今年詞科,別有人矣。後三年,兩試皆得之,且不失甲科。」復扣其何所至?沉吟久之曰:「名滿天下,可惜無福。」已而其言皆驗。
趙名善待,仕至岳州守。其子汝述為尚書,适、逵、遇皆卿監郎。曾仲躬名逮吉,父、文清公之子,能世其家。舉進士不第,至從官以沒。呂太史,隆興癸未諒陰榜南宮第七人,又中宏詞科,為儒宗。不幸得末疾,甫四十六嵗而終。術之神驗如此。
○以賦罷相
阜陵在位,上庠月書前列試卷,時經御覽。辛丑大旱,七月私試;閔雨有志乎民賦。魁劉大譽,第六韻云:「雨暘固自於天,感召豈有所主 【 感召豈有所主 「有」稗海本、學逮本作「無」。】 。儻燮調得人,則斯可有節,而聚歛無度,則亦能不雨。此或未明閔之何補?不見商霖未作,相傅說於高宗;漢旱欲蘇,烹弘羊於孝武。」未幾,趙溫叔罷相。
○小兒瘡痘
小兒瘡痘,固是危事,然要不可擾之。嘗見趙賓暘曰:「或多以酒麵等發之,非也,或以消毒飲升麻湯等解之,亦非也。大要在固臟氣之外,任其自然耳。惟本事方、捻金散最佳。」又陳劒南剛翁云:「痘瘡切不可多服升麻湯 【 痘瘡切不可多服升麻湯 「切不可」原作「且不」,據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只須以四君子湯加黃■〈艹氏〉一味為穩耳。」二說皆有理,然或有變證,則不得不資於藥。
癸酉嵗,兒女皆發痘瘡。同僚括蒼陳坡,老儒也。因言:「向分教三山日,其孫方三嵗。發熱七日,瘡出而倒靨色黑,脣口氷冷,危證也。遍試諸藥皆不效,因乞靈於城隍神,以卜生死。道經一士門,士怪其侵晨倉皇,因遮扣之,遂告以故。士曰:『恰有藥可起此疾,奇甚。」因為經營少許,俾服之,移時,即紅潤如常。後求其方,甚祕惜之。及代歸,方以見贐。其法用狗蠅七枚 【 狗身上能飛者。】 擂細,和醅酒少許調服。蠅夏月極多,易得,冬月,則藏於狗耳中,不可不知也。」
既而次女瘡後,餘毒上攻,遂成內障,目不辨人,極可憂。遍試諸藥,半月不驗。後得老醫一方,用蛇蛻一具,淨洗,焙令燥。又天花粉 【 即瓜蔞根。】 等分細末之,以羊子肝破開,入藥在內,麻皮縛定,用米泔水熟煮,切食之,凡旬餘而愈。其後程甥亦用此取效,真奇劑也。
○曹西士上竿詩
趙南仲以誅李全之功見忌於趙清臣,史揆每左右之,遂留於朝。其後恢復事起,遂分委以邊圉。赴鎮之日,朝紳置酒以餞。適有呈緣竿伎者,曹西士賦詩云:「又被鑼聲送上竿,這番難似舊時難。勸君着脚須教穩,多少傍人冷眼看。」未幾,師果不競。
○昌化章氏
昌化章氏,昆弟二人,皆未有子。其兄先抱育族人一子,未幾,其妻得子。其弟言:「兄既有子,盍以所抱子與我?」兄告其妻,妻猶在蓐曰:「不然。未有子而抱之,甫得子而棄之,人其謂我何?且所生那可保也。」弟請不已,嫂曰:「不得已,寧以吾新生與之。」弟初不敢當,嫂卒與之。
已而,二子皆成立。長曰翃,字景韓,季曰詡,字景虞。翃之子樵、槱,詡之孫鑄、鑑,皆相繼登第,遂為名族。孝友睦婣之報如此。婦人有識,尤可尚也。
○吳季謙改秩
吴季謙愈,初為鄂州邑尉,常獲刼盜。訊之,則昔年有某郡倅者,江行遇盜,殺之。其妻有色,盜脇之曰:「汝能從我乎?」妻曰:「汝能從我,則我亦從汝,否則殺我。」盜問故,曰:「吾事夫若干年 【 吾事夫若干年 本句稗海本作「吾事夫者十年」。】 ,今至此已矣,無可言者。僅有一兒纔數月,吾欲浮之江中,幸而有育之者,庶其有遺種,吾然後從汝無悔。」盜許之,乃以黑漆團合盛此兒,藉以文褓,且置銀二片其旁,使隨流去。
如是十餘年。一日,盜至鄂,艤舟。挾其家至某寺設供。至一僧房,庋間黑合在焉,妻一見識之 【 妻一見識之 本句上原無「妻」字,據稗海本、學津本補。】 ,驚絕幾倒。因曰:「吾疾作,姑小憩於此,毋撓我。」乘間密問僧,何從得此合?僧言:「某年月日得於水濱,有嬰兒及白金在焉。吾收育之,為求乳食。今在此,年長矣。」呼視之,酷肖其父。
乃為僧言始末,且言:「在某所,能為我聞之有司,密捕之可以為功受賞,吾寃亦釋矣。」僧為報尉,一掩獲之,遂取其子以歸。季謙用是改秩。
○作邑啟事
龔聖任言,林德崇父,嘗為劇縣有聲。其與監司啟有云:「鳴琴堂上,將貽不治事之譏;投巫水中,必得擅殺人之罪。」時以為名言。
劉潛夫宰建陽,亦有一聯云:「每嗟民力,至叔世而張弓;欲竭吏能,恐聖門之鳴鼓。」語意尤勝,信乎治邑之難也。
○齋不如葷必變食
莊子人間世云:「仲尼曰:『齋,吾語若。』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若此,則可以為齋乎?曰:『祭祀之齋,非心齋也。』」成玄英註曰:「葷、辛菜也。」按說文:「葷、臭菜也。」鍇曰:「通謂芸、薹、椿、韮、蒜、葱、阿魏之屬,氣不潔也。」
荀子哀公篇:「孔子曰:『夫端衣玄裳,絻而乘輅者,志不在於食葷。』」註云:「葷菜,葱、韮之屬。」論語:「齋必變食。」周禮膳夫:「王齋,日三舉 【 王齋日三舉 「齋」下原無「日」字,據稗海本及周禮膳夫原文補。】 。」鄭註云:「齋必變食也。」疏曰:「齋必變食,故加牲體至三太牢。 【 牛、羊、豕具為一牢。】 」
胡明仲論梁武曰:「祭祀之齋,居必遷坐,不必變服,齋必變食,食為盛饌。一其心志,潔其氣體,以與神明交,未嘗不飲酒,不茹葷也。」
晦菴釋「齋必變食」亦取莊子,而黃氏亦兼取之。朱又謂「葷是五辛」,又曰:「今致齋有酒,非也。」然禮中乃有「飲不至醉」之說,何邪?
○二李省詩
蜀中類試,相傳主司多私意與士人相約為暗號,中朝亦或有之,而蜀以為常。李壁季章、■〈直上土下〉季永,同登庚戌科,己酉赴類省試。二公皆以文名一時,而律賦非所長。鄉人侯某者以能賦稱,因資之以潤色。
既書卷,不以詩示侯,侯疑其必有謂。將出門,侯故少留,李遂先出,而侯踵其後。至納卷所,扣吏以二李卷子,欲借一觀,以小金牌與之。吏取以示,則詩之景聯皆曰 【 則詩之景聯皆曰 「景」稗海本作「警」。】 :「日射紅鸞扇,風清白獸樽。」侯即於己卷改用之。
既而皆中選。二李謝主司,主司問:「此二句,惟以授於昆仲,何為又以與人?」李怳然不知所以。他日,微有所聞,終身與侯不協。
○宗子請給
王介甫為相,裁減宗室恩數,宗子相率訴馬前,公諭之曰:「祖宗親盡,亦須祧遷,何況賢輩。」荊公行一切不恤之政,獨於此事,未為不然。
熙寧詔裁宗室授官法及恩例,東坡亦以為然,曰:「此實陛下至明至斷,所以深計遠慮,割愛為民。」其後無戚疏少長,皆仰食縣官。西南兩宗無賴者,至縱其婢使與閭巷通,生子則認為己子而利其請給,此自古所無之弊例也。
○鄭安晚前讖
鄭丞相清之,在太學十五年,殊困滯無聊。乙亥歲,甫升舍選,而以無名闕,未及奏名,遂仍赴丁丑省試。臨期,又避知舉袁和叔親試別頭,愈覺不意。及試,青紫明主恩詩押明字。短晷逼暮,思索良艱。漫檢韻中,有|字可用,遂用為末句云:「他年蒙渥澤,方玉帶圍|。」
歸為同舍道之,皆大笑曰:「綠衫尚未能得着,乃思量繫玉帶乎?」已而中選,攀附驟貴,官至極品,竟此賜 【 竟此賜 按「竟此賜」三字文義不完。「竟」下稗海本空缺一字,作「竟□此賜」。「竟」下脫一字是。】 ,遂成吉讖。以此知世之叨竊富貴,皆非偶然也。
○趙僉判花字樣
趙時杖為平江僉幕,其訓名不雅。凡書判決杖,吏輩皆用紙貼之,此亦可笑。其押字,作一大口字,而申其下一畫。陳子爽愷作守,初到見之,書其側云:「僉判押字大空空,請改之,庶幾務實。仍請別押一樣來。」聞者無不大笑。正可與李晉仁喏樣為對也。
○一府三守
放翁筆記言:「慶曆初,夏竦判永興軍,陳執中、范雍,並為知軍。」一府三守,不知職守如何分?既非長貳,文移書牒之類必有程式。官屬胥吏,何所稟承?國史不載,莫可考也。然諫官御史不以為非,三公亦不辭,豈在當時,亦便於事邪?
今按竦先以都部署兼經略招討使,判永興軍。既而執中為同都部署經略使知軍,而詔竦判如故。未幾,竦屯鄜州,執中屯涇州。蓋兩人議邊事不合,故分任之。未幾,又以范雍知軍。竦、執中既分出按邊,而領府事猶故。於是一府三守,公吏奔趨往來想不勝其擾,自昔未嘗有也。然則史未嘗不載,而於事安得為便乎?
○六么語調
演繁露云:「唐有新翻羽調綠腰。白樂天詩集自註云:『即六么也。』今世亦有六么,而其曲有高平、仙呂調,又不與羽調相協,不知是唐遺聲否?」
按今六么中,呂調亦有之,非特高平、仙呂也。唐禮樂志:俗樂二十八調,中呂、高平、仙呂在七羽之數。蓋中呂、夾鍾,羽也;高平、林鍾,羽也;仙呂、夷則,羽也,安得謂之不與羽調相協,蓋未之考爾。
○香炬錦茵
秦會之當國,四方餽遺日至。方德帥廣東 【 方德帥廣東 「方德」原作「方滋德」。按韓元吉南澗甲乙集卷二一方公墓志銘,方德字務德,稗海本作「方德」,是,當從之,據刪「滋」字。】 ,為蠟炬以衆香實其中,遣駛卒持詣相府,厚遺主藏吏,期必達,吏使俟命。一日,宴客,吏曰:「燭盡。適廣東方經略送燭一掩 【 適廣東方經略送燭一掩 「掩」學津本作「罨」。】 ,未敢啟。」乃取而用之。俄而異香滿坐,察之,則自燭中出也。亟命藏其餘枚,數之,適得四十九。呼駛問故,則曰:「經略專造此燭供獻,僅五十條,既成,恐不嘉,試爇其一,不敢以他燭充數。」秦大喜,以為奉己之專也,待方益厚。
鄭仲為蜀宣撫,格天閣畢工,鄭書適至,遺錦地衣一鋪。秦命鋪閣上,廣袤無尺寸差,秦默然不樂,鄭竟失志,至於得罪。二公為計同,一以見疑,一以見厚,固有幸不幸,要不若居正之無悔吝也。
○登聞鼓
筆談言洛京留臺有舊案,言國初取索鹵簿法仗,報言:「本京鹵簿,因清泰間末帝將帶逃走,不知所在。」人傳以為笑。
今登聞鼓院,初供職吏,具須知單狀,稱:「本院元管鼓一面,在東京宣德門外,被太學生陳東等擊碎,不曾搬取前來。」正與此相類,皆可資捧腹也。
○義絕合離
莆田有楊氏,訟其子與婦不孝。官為逮問,則婦之翁為人毆死,楊亦預焉。坐獄未竟,而值覃霈,得不坐。然婦仍在楊氏家。有司以大辟既已該宥,不復問其餘,小民無知,亦安之不以為怪也。
其後,父又訟其子及婦。軍判官姚珤以為「雖有讎隙 【 軍判官姚珤以為雖有讎隙 「珤」稗海本、津逮本作「瑤」。】 ,既仍為婦,則當盡婦禮」,欲併科罪。陳伯玉振孫時以倅攝郡,獨謂:「父子天合,夫婦人合;人合者,恩義有虧則已矣。在法,休離皆許還合 【 休離皆許還合 「休」原作「合」,據稗海本改。】 ,而獨於義絕不許者,蓋謂此類。況兩下相殺,又義絕之尤大者乎!初間 【 初間 「間」稗海本、學津本作「問」。】 ,楊罪既脫,合勒其婦休離,有司既失之矣。若楊婦盡禮於舅姑,則為反親事讎,稍有不至,則舅姑反得以不孝罪之矣。當離不離,則是違法。在律,違律為婚,既不成婚,即有相犯,並同凡人。今其婦合比附此條,不合收坐。」時皆服其得法之意焉。
按筆談所載,壽州有人殺妻之父母兄弟數口 【 壽州有人殺妻之父母兄弟數口 「壽」稗海本作「撫」。】 。州司以不道,緣坐其妻子。刑曹駮之曰:「毆妻之父母,即為義絕,況身謀殺,不應復坐。」此與前事正相類。凡泥法而不明於理,不可以言法也。
○熊子復
熊克字子復,博學有文。王季海守富沙日,漕使開宴,命子復譔樂語,季海讀之稱善。詢司謁者曰:「誰為之?」答曰:「新任某州熊教授也 【 新任某州熊教授也 「新」下原無「任」字,據津逮本、學津本補。】 。」自此甚見前席。
別後,子復一向官湖湘間,不相聞者幾二十年。及改秩作邑滿,造朝謁光範。季海時為元樞,詢子復曰:「近亦有著述乎?」子復以兩編獻。
一日,後殿奏事畢,阜陵從容曰:「卿見近日有作四六者乎?」時學士院闕官,上不訪之趙丞相而訪之季海,於是以陸務觀等數人對。上云:「朕自知之,今欲得在下僚未知名者爾。」季海遂及子復姓名。上云:「此人有近作可進來。」季海退以所獻繳入。翌日,上謂季海曰:「熊克之文,朕嘗觀之,可喜。」蓋欲置之三館兼翰苑也。季海奏云:「如此恐太驟,不如且除院轄,徐召試。使克文聲著於士大夫間,則人無間言。」阜陵然之,遂除提轄文思院。
他日,趙丞相進擬,上曰:「朕自有人。」趙問「何人」,上曰:「熊克。」又曰:「陛下何以知之?」曰:「朕嘗見其文字。」又問:「陛下何從得其文字,此必有近習為道地者。」上曰:「不然。」季海雖知由己所薦,以上既不言,亦不敢泄。而趙終疑之。
未幾召試。故時,學士院發策,率先示大略,試者得為之備。趙乃以喻周子充云:「此非佳士也。」克屢造請求問目,子充不答,及對策殊略,克大以為恨。故在玉堂,每當子充制詔,輒無美辭,後竟出知台州。
○鄭時中得官
鄭時中字復亨,三衢人。在上庠日,多游朝紳間。好大言,嘗語同舍曰:「前舉漕薦,乃術者曹谷先許,今復來矣。」有好事者聞之曰 【 有好事者聞之曰 「事」下原無「者」字,據稗海本補。】 :「此必谷又許之。」乃與偕走其肆,則鄭實未嘗先往。曹沉吟久之,頻自搖首,推演再三,乃曰:「吾十年前,曾許此命來春必高選,今所見乃不然。雖然,來春定得官,但非登科耳。今秋得舉,却不必問。」鄭乃曰 【 鄭乃曰 「乃」稗海本作「不悅」。】 :「吾家無延賞,來年不郊,非科舉何由得官?」谷曰:「某見得如此耳。」
既而程泰之大昌與鄭同薦,程第而鄭不利。時余松茂老為秦會之客,第三人及第。秦與謀代,余因薦鄭,秦亦悅其辯,設醴有加 【 設醴有加 「醴」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禮」。】 ,鄭無以頌之。
嘗聞其季父行可名仲熊者,言舊在太學,目擊靖康金人欲立張邦昌,秦為中司,特議立趙氏。金酋召赴軍前,秦遂遣妻王氏南歸。已登舟,王聞變,亟步以往。秦時猶未入北軍,因同入肆買虀麵。人已盈坐,主人橫一卓溝上使坐,王憂懼不能舉筯,秦兼盡之,略無懼色。已,乃同至軍前被執。鄭因於坐間舉此事,謂親得之行可。秦意正欲暴白此事,而人無知者,聞其言大喜。時行可猶仕州縣,即召用之,二年,同為執政。是嵗復亨亦得官,其神驗如此。
○詩詞祖述
隆興間,魏勝戰死淮陰,孝宗追惜之。一日,諭近臣曰:「人才須用而後見,使魏勝不因邊釁,何以見其才?如李廣在文帝時,是以不用,使生高帝時,必將大有功矣。」
其後放翁贈劉改之曰:「李廣不生楚漢間,封侯萬戶宜其難。」蓋用阜陵語也。改之大喜,以為善名我。
異時,劉潛夫作沁園曲云:「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又祖放翁語也。
○嘲覓薦舉
直齋陳先生云:「向為紹興教官日,有同官初至者,偶問其京削欠幾何?答云:『欠一二紙。』數月,聞有舉之者。會間,賀其成事,則又曰:『尚欠一、二紙 【 尚欠一二紙 「二」下原無「紙」字,據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補。】 。』又越月,復聞有舉者,扣之,則所答如前。余頗怪之。他日,與王深甫言之,深甫笑曰:「是何足怪?子不見臨安丐者之乞房錢乎?暮夜,號呼於衢路曰:『吾今夕所欠十幾文耳。』有憐之者,如數與之曰:『汝可以歸臥矣。』感謝而退。去之數十步,則其號呼如初焉。子不彼之怪,而此之怪,何哉!」因相與大笑而罷。